考古遺跡連綴鮮卑南遷路線
鮮卑縱橫
2
齊東方
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、博士生導師,主要從事漢唐時期考古、歷史、文物、美術教學與研究。
一步步壯大的拓跋鮮卑,在《魏書·序紀》提到起源時是這樣寫的:“淳樸為俗,簡易為化,不為文字,刻木紀契而已。世事遠近,人相傳授,如史官之紀錄焉。”
有語言無文字,早期事情是靠“刻木紀契”,“人相傳授”,這很難留下資料,就算留傳下來的資料也不一定準確。后來有鄧淵所撰的《代記》、崔浩所撰的《國書》,可惜皆已亡佚,如今能看到最早的是于公元554年完成的《魏書》,它是鮮卑人以及北魏歷史最原始的資料。然而越是早期的事情越模糊,湮沒歲月的塵埃如何撥開?唯一的辦法恐怕是考古發現了。
日本有學者相信了魏書有關鮮卑早期有“舊墟石室”的記載,進入大興安嶺調查了十幾年,找到不少古代遺跡,卻未能確定與鮮卑有關的線索,于是便斷言,《魏書》中關于石室的記載不可信,或有石室,必在額爾古納河以北,甚至在貝加爾湖一帶云云。
歷史上很多事情的細節都存在爭議,但基本脈絡和宏觀事實卻常有認同。拓跋起源的大致方位、南遷的史實以及建立北魏無人懷疑,可有關鮮卑早期的三次遷徙的具體路線卻有不同看法。而且,鮮卑人不是馬不停蹄的遷徙,漫長的途中,其間諸多事情失載,缺環怎樣連接?依靠文獻很難再有新說,而考古學家工作在遼闊的大地上,主要讀的是地下這本“大書”,北方東北發掘過大量遺跡,其中是否有鮮卑人的遺跡呢?如果有,怎樣確定?
20世紀70年代,宿白先生撰寫了《鮮卑遺跡輯錄》,根據考古發現,結合文獻勾勒出了鮮卑南遷的路線及其遺存,推論呼倫貝爾盟陳巴爾虎旗完工和禮賚諾爾發現的古墓群,大約就是拓跋鮮卑南遷的文化遺跡,還有南楊家營子遺址和墓葬、伊敏車站和孟根楚魯的墓葬,都可能是南遷途中的遺跡,用考古遺跡連綴出一個鏈條,標識出遷移的圖譜。這些遺跡中出土的牛頭、馬頭、羊矩骨、陶壺、陶罐,還有馬、鹿等動物紋金屬飾件,大約就是鮮卑文化的特征。盡管很多細節或有不同的理解,但淹沒在云里霧里甚至神話之中的鮮卑,終于有了可參照的遺物,也有了追根溯源的線索。根據文獻記載的時空范圍對發現的遺跡進行排查,不失為一種新的思路和方法。
考古發現的遺物,歷歷在目,穿越時空鮮活地展現在人們眼前,如同鮮卑人馬蹄聲聲遠去,把人們的目光引向大興安嶺北段的森林深處……